生于帝王之家,太子之位几乎是每个皇子梦寐以求的荣耀。然而,这个宝座并非轻易能争取到的,通常只有嫡子、皇帝最宠爱的儿子,或者得皇帝特别偏爱的妃子所生子嗣才能被册立为太子。一旦被立为太子盛鹏配资,除非犯下滔天大罪,通常不会轻易被废,只需老老实实等待父皇驾崩,继承皇位即可。
但历史上却屡见太子走上谋反的道路,最终功败垂成,落得个惨淡收场,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?
太子所面对的最大敌手,主要分为两类,一是其他皇子,二是朝廷中的政敌。
皇帝子嗣繁多,太子的位置并非铁板钉钉。某些太子因其他心怀鬼胎的皇子暗中算计,行为举止日渐失控,渐渐失去了皇帝的信任,最终被废黜。比如隋文帝的太子杨勇,就遭到弟弟杨广的设计陷害,失去了太子身份。还有一些太子,在成长过程中被其他皇子远远超越,而那些皇子更得皇帝欢心,如果太子仅仅按兵不动,极可能被废除,于是干脆选择反叛,寻找一线生机。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便是如此,八岁时被册立为太子,但后来成了瘸子,心理逐渐自卑。此时,弟弟魏王李泰表现突出,不仅朝堂上势力稳固,还深受唐太宗宠爱,逼得李承乾走上谋反之路。另外,有些太子的命运与母妃的宠爱密切相关,母亲得宠时儿子得以加封太子,母妃失宠后,太子也难逃被废的结局。西汉汉景帝的太子刘荣即因母亲粟姬的宠爱而登太子宝座,母亲失宠后,他也被贬为临江王。
展开剩余72%此外,朝廷中反对太子的官员也会成为太子谋反的原因。太子被立后,绝非闲坐观望,而是被皇帝赋予部分国政职责,必须与朝臣打交道。由此,政见不合、利益冲突屡见不鲜。一些朝臣担心太子继位后会整肃他们,便暗中谋害太子。太子走投无路时,便可能起兵反抗。最典型的例子是汉武帝的太子刘据。汉武帝晚年多疑,常梦见有人用巫蛊害他,于是派江充调查。江充与刘据素有矛盾,陷害太子使用巫蛊术,汉武帝准备处置刘据盛鹏配资,无奈之下,刘据发动兵变诛杀江充,却被认定谋反,最终被逼自尽。
前面提到,太子在处理政务过程中逐渐积累势力,拥有自己的支持者和党羽。而大臣效忠的是皇帝本人,不是太子。在这种权力分配的矛盾中,皇帝和太子之间往往产生嫌隙,时间一长,太子及其势力便成了皇帝的隐患。
最让人头疼的是太子已成年,而皇帝仍未驾崩,不肯让位,导致太子焦躁不安。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便是典型例子。胤礽是康熙的嫡长子,一岁时即被立为太子,聪慧好学,文武双全,深得康熙喜爱。成年后,胤礽积极跟随康熙学习政务,监国期间政绩斐然,赢得大臣广泛支持。然而太子党迅速壮大,引起康熙忌惮。康熙采取制衡策略,封其他儿子为郡王,赋予权力,以此削弱太子势力。时间久了,皇帝、太子党和其他皇子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。最终,康熙下令废黜胤礽。虽然后来复立,但双方嫌隙已深,胤礽察觉父皇态度转变,为避免再被废,竟举兵反叛,结果失败被彻底废除。
康熙与胤礽的纠葛并非个例。唐朝李隆基与太子李亨之间也有类似的爱恨纠葛,二人既亲密又斗争不断。一般而言,只要皇帝年事已高却迟迟不退位,太子与父皇之间便容易出现矛盾。
关于唐太宗太子李承乾为何谋反,实际上是因为他担心父亲李世民会重演“玄武门之变”,自己被弟弟李泰夺取太子之位,于是先发制人,结果惨遭失败。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,告诉世人一个铁律:强者为王,凭武力夺取太子身份可行。这也成了历代太子必须深刻学习的“太子生存法则”,必须时刻防范任何类似玄武门之变的突发状况。
除了失败,历史上也有太子成功反叛的案例,比如唐肃宗李亨。在安史之乱前,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关系紧张,李亨多次遭受限制和打压。安史之乱爆发时,李隆基携杨贵妃西逃,至马嵬坡时,李亨杀死了杨国忠等奸臣,逼迫李隆基赐死杨玉环。父子间的嫌隙由此加深。后来,太子李亨趁唐玄宗入蜀避难,自立灵武为帝,尊唐玄宗为太上皇,实际上逼迫父皇退位。这表明,太子是有可能战胜皇帝的。少数成功的反叛案例,也给予了其他太子勇气和信心。
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,太子起兵造反盛鹏配资,有时并非出于个人意愿。太子监国期间,身边逐渐聚集起外戚、早早站队的官员等支持者,组成庞大的利益集团。太子在这个集团中往往被推着走,做一些自己不情愿但不得不做的事情。换句话说,太子已经不是单独的个体,谋反与否也往往不由自己决定,根本别无选择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